对于术后疼痛很多患者存在一定误区,认为术后疼痛是不可避免的、忍受疼痛是理所应当的,还有很多患者担心镇痛药物会对切口愈合造成影响、对身体带来副作用。那么究竟是不是这样的呢?
术后疼痛的产生是一个多环节、极其复杂的过程。其主要是手术部位组织损伤引起的急性伤害性疼痛及随后出现的炎性痛,而创伤后生成的大量化学介质又可以引起外周与中枢的敏化。
术后疼痛对患者的主要不良影响表现为二个方面,一方面是短期不利影响,几乎涉及全身各个系统,包括:
1、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表现为心率增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等,从而提升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的危险性,尤其是对已有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的患者影响尤为突出。
2、对呼吸功能的影响,表现为疼痛降低术后肺功能,尤其是行上腹部和胸部手术后,疼痛导致呼吸浅快、呼吸辅助肌僵硬导致通气量减少、咳嗽无力导致无法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是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原因。
3、对胃肠功能的影响如导致胃肠蠕动的减少和胃肠功能恢复的延迟。
4、对泌尿系统功能的影响使尿道及膀胱肌运动力减弱,导致排尿困难。
5、对骨骼肌肉系统的影响,表现为肌肉张力增加,肌肉痉挛,导致下床运动延迟和促进血栓形成。
6、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表现为激素分泌异常导致术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促进血栓形成,术后免疫抑制发生等。
7、对心理情绪方面的影响可能导致焦虑、烦躁、过度敏感、无助抑郁等,同时也加大了家属和陪护人员的工作量。
8、疼痛导致的睡眠障碍会对患者心理和生理上产生不利的影响。
另外一方面是长期不利影响:
1、严重的急性疼痛是发展为慢性疼痛的风险因素;
2、术后长期疼痛(持续1年以上)是儿童行为改变的风险因素。
因此,基于以上术后急性疼痛对患者带来的不利影响,术后疼痛不应该忍受,应该积极治疗,发展和普及术后镇痛必将成为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舒适化医疗的一种趋势。
目前对于术后疼痛的治疗多实行“多模式镇痛”,即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药物,甚至不同的给药途径,通过多种机制产生镇痛作用,以获得更好的镇痛效果,尽最大程度地缓解甚至消除病人的疼痛,同时使副作用减少到最少,这也是很多患者所广泛接受的,是临床镇痛技术的发展方向。在很多大医院里,有一类麻醉医生,他们工作的重心就是对患者各种术后疼痛进行管理,这就是——APS医生。APS(Acute Pain Service)即急性疼痛管理团队。他们拿着术后患者的信息表,穿梭在各个外科病房,评估、沟通和处理每位患者的术后疼痛情况,可见医院对术后疼痛的重视。
通过以上的了解,患者对术后镇痛的认识误区可以消除了。术后伤口疼痛一定不能忍,只有控制了疼痛,才能防止患者产生焦虑的心理变化,不至于对疾病有心理阴影,能积极、乐观地应对疾病。做好了术后疼痛的管理,医患之间才能携手并肩,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