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被派遣参加“中医药走进校园”执教工作,一晃已有大半年,从开始的忐忑到现在的满怀希望,孩子们给了我很多的惊喜。
在鲁迅小学讲课
中医药是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也是一门实用的医学,但也经常成为争议的话题。
当代,在西医学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如何让孩子们了解中医,接受中医思维,但又不局限于孰对孰错,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一直是我努力把握的大方向。因此,对于课堂问题的设定,很多都是开放性提问,没有正确答案,只要有兴趣都值得探索。我认为,审慎所学才是真正的学习与思考,也才能真正促进中医药的发展。正如我们的科学研究,无论是阴性还是阳性结果,对事物的发展来说都是有推动意义的。
其次,中医药对于刚入门的成年人来说理解起来都很困难,孩子们怎么能在一周一次仅仅60分钟的课程中学懂,成了难点。在我看来,古人对中医药的认识起初来源于对自然界事物的观察,而后受古代哲学思维的渗透,用推演络绎法将自然界的一些事物、现象与人体的脏腑相联系,构建了中医之“象”。那么,古人可以这样认识,孩子们为什么不可以? 实际上,大半年基础知识的积累后,看到他们的思维远远超过我的预期,有个别孩子甚至能活学活用,推导出知识点间的相互关系。在那一刻,惊喜之余,我也感叹“长江后浪推前浪,还好我在继续学习之路上”。
再则,中医药也是一种中国文化,其中包涵了辨证论治、和谐互补、整体把握事态格局等人生哲理。但孩子们的世界和大人不同,只可“潜移暗化,自然似之”。医案小故事以及中医治病之法就是最好的引导,让孩子们自己去慢慢体会。
当然,中医药更是一门实用的医学,在生活中都可信手拈来,如眼保健操、刮痧拔罐、生姜红糖水、小儿推拿保健等等。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医药课程只有中医其实不够,急救常识,生活避险,就诊流程等等我都会在课堂上提及。也许某天,所谓“熊孩子们”能成为“超级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