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亲们到医院看病,不知道是否关注过医生诊病用药的习惯过程?在此告诉大家我们是这样看病的,希望大家在有所了解后在就诊前做好相应的准备。
一、问病情与体检
这是医生接触病人、了解病情的基本方法。“视触叩听”是西医常用的检查手法,“望问闻切”是中医诊病的基本规范。具体有以下内容:
一是问诊。是医生了解病人病情、治疗过程等与疾病相关信息的主要手法,既往史、个人史、生活史、家族史、过敏史等也对疾病的诊断有较大帮助。
因此,准确、全面是问诊的基本要求。
作为病人或是家属,尤其是患儿家长,在就诊时应该认真回顾,如果有前期的就诊资料、自购用药应该随身携带;目前,医保卡已在大多数地区实现了医院间的信息共享,更应随带。这样,既有助于医生快速诊断,避免走弯路,也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查。
二是望诊,西医检查称之为“视”诊。
是医生运用视觉对人体外部情况(主要是病人的神态、肤色、形态以及分泌物、排泄物色、质)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了解健康状况,测知病情的方法。中医的“舌苔”也是望诊的重要内容。
因此,在就诊前切忌化妆、也不要吃有色的食物;当排泄物(痰、涕、便等)有异常时应提前用干净、干燥的容器留存。
三是闻诊。主要是用耳听声音和用鼻子嗅气味来诊断疾病的方法。西医的“听诊”还包括用听诊器来探听人体内自行发出的声音,多用于听心音、呼吸音等。
因此,在就诊时请您不要用香水等,并协助保持诊室安静。
四是切诊。中医“切诊”包含“脉诊”及“按诊”二方面,“按诊”包括按肌肤(肿胀、疼痛、结节等)、按脘腹。西医的触诊和叩诊与此有类同的意义。
因此提醒,脉诊前应该安静30分钟左右;也应尽可能准确告诉医生自己对按压的感觉。
二、检验与检查
当医生通过以上方法,对疾病有了初步了解后,会借助现代仪器设备进行检查检验,以帮助明确判断。但如不是急危重症,医生一般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大范围到逐步精细的检查步骤。
因此,检查不可能一次完成,这是对您负责,也是为了尽可能地减少医疗费用;第二,检查结果“阴性”并不是“白做”,更不是浪费,而更多是排除了某种疾病的可能,对诊断治疗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三,有些检查需要重复进行,因为疾病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前几次的“阴性”并不表示一劳永逸。
三、诊断与治疗
基于以上信息,医生经过综合分析,对疾病作出初步诊断,制定治疗措施。当疗效不够满意,医生会根据病情再提出进一步检查的建议,并根据检查结果修正诊断、调整用药。
在此方面,以下建议和说明,请您了解。
第一,医学是个永远未知的学问。到目前为止,医学能确诊并治愈的疾病在人类已发现的疾病中仅占少数,更惶论那些逐渐被发现的疾病。
第二,虽然大多数病人患的多是常见病,但是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因此,同样的病用类同的药,不是所有人都有效,中医有“异病同治、同病异治”之说,就是前人对此现象的最好总结。
第三,中医与西医的用药和诊疗体系差异很大,因此,清火药不等于抗菌素,健胃药不能混同于消化药……。
第四,虽然从中医辨证论治的诊治方法看,检查检验并非必须。但现代中医医生并不也不应排斥检查,让医生和您对疾病有个基本的判断,这是为了您的健康,也是医学进步的表现。
第五,限于医生的学识水平、专业能力,必要时的会诊是对您的负责。当您觉得治疗不够满意时,主动换医生也是一种对自己负责的选择;但“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并不是明智的做法。
第六,如果您对自己的身体和疾病有较深的了解,慢性病在稳定期可以自行购药;但首次发作的疾病或疾病有变化时应该及时让医生帮助您。
第七,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小版,他们的脏器功能并不完善,其疾病有其特殊性,用药也应更加小心,因此请审慎自行购药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