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年,延续了几千年团圆欢聚的传统春节,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彻底打乱。原先和朋友约好去看看曾经居住过的蚌埠坦克学院,终究未能如愿。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2021年春节又快到了。基于疫情防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人人有责。今年春节笃定不回老家过年了。平日工作忙,难得静下心来,春节留在古城绍兴,或约三五好友,走走水乡老街,品味香醇老酒,不亦乐乎!
虽然人在绍兴,回忆也很甜蜜。陈年往事,历历在目,仿佛近在眼前:
八十年代初,皖北蚌埠市,这里拥有多所驻军及军校。海军、空军、坦克兵、武警、舟桥部队等,可谓海、陆、空三军齐全。中国人民解放军蚌埠坦克学院,就驻扎在蚌埠南郊的燕山脚下。
学院周围是广阔的田地。成片的麦田,和一眼望不到头的蕃薯地,空旷中夹杂些许凄凉。一条南北方向的石子路通向市区,路上很少看到人来车往。向北不远处有一个小村庄,村名叫陶店,学院离市区路途较远,不通公交车,住在学院里的家属上班,小孩上学,都要经过陶店村,在村口坐公交车到达单位或学校。
为了节省时间,我常骑自行车从学院到陶店,再把自行车停在路旁的隐蔽处,然后乘公交车去上班。曾经在此丢了2辆自行车,当时真的又心疼又懊恼,于是就不再骑车了。
步行到陶店,要经过窑厂的一段小路。这段小路很僻静,两边小山坡有3、4个“机窝”和不少坟茔。机窝原是战备演习所用,现在早已废弃。当地有不少回族居民,政府尊重其民族风俗,这片坟茔便是回族人土葬的墓穴地。在那个年代,这荒郊野外处,时有被枪决的犯人,大多也在此执行。所以每次路过这里,都感觉瘆得慌。这里成了人们很忌讳的地方。
为了解决家属乘车难的问题,部队派了一辆车,负责每天早晚接送我们上下班。
第一天,面对这辆高大的解放牌军用大卡车,没车门,没扶梯,我们身着裙装或高跟鞋,如何登上车斗,让我们十分为难!大家面面相觑,犹豫片刻,最终也顾不上矜持和优雅了,个个连拉带拽加托举,十分狼狈地爬上了车。路上,有人俏皮地唱着印度电影《大篷车》插曲,顿时气氛活跃起来,大家戏称自己是大篷车队队员。几天以后,我们从最初的胆怯和笨拙,练就了敏捷的上车本领。夏天,站在行驶的敞篷大卡里,疾风掠过,那真叫一个爽!但是,到了冬天,个个冻得挤在一起瑟瑟发抖!
大约过了一年多时间,大卡车换成了面包车;再一年,换成了大客车,条件越来越好了,乘车的家属也越来越多了。起初一辆车,每天还有空余座位,后来两辆车,也挨挨挤挤地满车厢都是人。沿途还有搭车来院走亲访友的,或者去城里购物娱乐的,车厢里越来越拥挤。那些年,上班怕迟到,下班盼早归,每天守时守点,早出晚归,真的很辛苦!大家因为同住在一个大院,彼此都熟悉,每天班车上见面,热情地互相招呼着。虽然乘车人多拥挤,大家都自觉地让老人和孩子优先。在行车途中也互相关心,彼此照应,一路絮语相伴,犹如一个温馨的大家庭。
后来,经过院领导和市政府协商,公交18路车终于开通到了学院的大门口。从学院到市中心,沿途设置多个站点,我们终于可以随时随地地自由出行了!
清晨,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随着嘹亮的军号声,整个校园热闹起来。大喇叭广播震耳欲聋,学员出操喊号声整齐划一。到了八点上课时间,院内异常寂静,只能听到风吹树叶的沙沙响,和水泥路传来的脚步声。
每天傍晚,都有学员来打扫和整理区间卫生。院内环境一年四季整洁干净。房前屋后,绿树成荫。爬墙虎遍布机关楼的外墙。绿篱,花篱,或姹紫嫣红,或苍翠欲滴,在阳光照耀下流溢光彩,美不胜收。春红夏绿,满院清香。入秋,黄绿相伴,落英缤纷;冬季,红茎白雪,相映成趣。绿茵茵的草坪,是孩子们放学后玩耍的地方。春天晒太阳,秋季捉迷藏。娃儿们在草地上摸爬滚打,学着父辈的模样,投弹、射击、冲刺。有时难免磕破了皮,受伤也不肯下“战场”,逞能表现出勇敢和坚强,没有人哼哼唧唧地落泪。也别担心他们玩疯了会走失,高高的院墙,大门口有士兵守卫,外人不能随便进出营房。
高大的法国梧桐树下,老人和小孩常聚在这里。炎炎夏日,梧桐树干高冠大,枝叶茂密,形成一条绿色长廊,在这里庇荫纳凉,胜过空调房。这里比市区温差至少低2、3度,晚间散步,也十分舒适和惬意。
家属们空闲的时候,经常三五成群地串个门。周末聚一起,天南地北聊聊天,聊家庭,聊小孩。互相交流怎样给先生和小孩织的毛衣更好看,或者展示一下老家的特色厨艺,让朋友尝尝鲜。北方大嫂给南方邻居送来水饺大饼,南方邻居回赠大嫂酒酿元宵。看着娃儿吃得香甜欢喜,妈妈们立刻讨教对方,一定要学会这门厨艺,来满足孩子以后需求。有时父母要出门办事,孩子就到邻居家边玩边等。谁家有带个口信啥的,也由邻居负责传达。真可谓远亲不如近邻!人们真诚以待,互相帮助,院风淳朴,人心向善。
家属们的往来,不仅增加了之间感情,更促进了先生们的工作干劲。学院教练团有两个训练场,都远在凤阳县郊外,主要负责为学员平时训练和演习提供教学场地和保障。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场地的工作条件艰苦,保障任务繁重,但是,驻守在这里的官兵们毫无怨言,常年累月默默地坚守在岗位上。每逢节假日,院领导和干部们便远赴训练场地,给驻扎在那的官兵们送去关心和节日问候!有时,干部们也会带着夫人和孩子一起去,让孩子从小感受和体验军营生活。在部队大院里长大的孩子,自幼耳濡目染,对军人和部队有着特殊的感情。大年三十除夕夜,家家团圆日,训练场里却是别样的节日情景,干部替换战士执勤放哨,军嫂下厨帮忙洗菜包饺子。孩子和战士们欢天喜地贴对联、挂彩灯,好一派盈盈喜气。虽然这里没有城市繁华和热闹,也不能燃放烟花爆竹,但是,院领导对战士们的热情关爱,军嫂对丈夫工作的鼎力支持,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位驻守官兵。军嫂,不仅仅是一声称呼,更是无怨无悔乐于奉献的精神内涵,是军人的坚强后盾!
在蚌埠坦克学院住了整二十年,从二十多岁到四十多岁,人生最美的阶段在此渡过。平凡的日子,却有诸多不平凡的感受。风沙吹老了岁月,带不走我对坦院深深的怀念……
岁月静好,往事如诗如歌,随风绕指成香。感恩生活!,感恩替我们负重前行的人们!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