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火热的季节,我怀着一颗憧憬的、忐忑的心走进了在业内有着独特管理模式和很高美誉度的邵逸夫医院,短短一周,从熟悉环境,到学习制度、聆听讲座、跟师交流、参与会议、参观院区,每天行程满满,忙碌而充实,经近距离的感知后获益不浅,现分享如下:
一、基本情况
邵逸夫医院建院24年,现有庆春和下沙两个院区,两院区一体管理、资源共享、又相对独立。核定床位2400张,职工数4510名,正高152名,副高307名,人员类型有校编、院编、代理、派遣、返聘等,因建院时间较短,退休人员较我院少。邵医人事科在庆春院区是9个人,管理下沙人事工作2个人,其中干部人事工作由党办负责,优青人才计划由科教科负责,其他工作设置和我院基本相同。
参加科周会
二、高标准的制度管理体系
制度是管理的基石。制度以“律”人,其可行性是至上的,邵医借鉴JCI评审标准、结合我国医院评审标准和医疗政策法规,在员工的广泛参与下,建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完善的医院管理制度、岗位职责,并结合JCI评审周期,每三年做一次全面回顾修订,汇编册上记录了历次修改时间2006年、2009年、2012年、2015年,现行版管理制度汇编分患者服务管理和医院组织管理2大篇章,13个章节,273项制度,672页,目前2018版的医院管理制度、岗位职责正在编印中。
高效的执行力是邵医良性运行的保障。有了制度,没有执行,一切都是空谈,在执行中邵医领导是“领路人”,中层是“桥梁”,普通员工是“工匠”,注重层层落实、垂直管理,强调责任到人,各司其职,尤其注重发挥中层的作用,许多工作都是由科室负责人为主体完成,如人事管理工作中员工聘用合同的签订,员工岗位职责制订、督查落实,年度绩效评价等都由科主任负责执行,提交医院报备。执行过程中重视追踪监控,各级会议后形成纪要,并督促落实相关需执行事项,下次会议前回顾汇报落实情况,存在问题。
委员会制度助力医院管理。邵医有9个行政管理委员会(岗位聘任委员会、资格审查委员会、信息管理委员会、医学装备委员会等),12个医疗管理委员会,16个护理执行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一般由分管院长任主席,相关中层干部、科室代表任委员,充分发扬民主,通过集思广益的方式作出各种决定,会议决议提交执行委员会或党政联席会通过后执行,为医院实施正确有效的管理发挥了强有力的作用。
管理制度、岗位职责汇编
委员会制度
三、独特的邵医文化品牌
在和邵医人事科长交流中,我听到了很有感触的一句话:一家医院经营的好--赚钱,而一家医院有文化--才会令每位员工快乐的工作着。制度 “律”人,文化“育”人,邵医的管理理念是以患者为中心,以员工为主体,用文化打造有温度的医院,邵医在文化营造上作了很多努力,如50万关注量,中科院、省卫计委、健康报等排名第一的邵医微信,传播健康和文化的邵医讲堂,工作满5年、10年、20年护士徽章升级仪式,越跑越健康的邵医跑团,醇香而精致的邵医咖啡等等,已形成了独特的邵医文化品牌。每年新职工岗前培训结束,蔡院长都为新员工送上一杯邵医咖啡,我想对于刚进邵医的新员工,品味到的肯定不仅仅只是咖啡的醇香…….邵医文化已得到了员工、业内和社会各届的认同,连续三年荣获“中国医疗机构最佳雇主”、近10年共吸引2千多批次、3万多人次来邵医参观学习就是最好的证明。依靠压力式管理可以带来短暂的效率、靠高薪也能吸引人才,但要真正的得到员工的认同和忠诚是医院文化,在邵医院领导与员工之间形成一种文化与思想上的共同价值观,强调精益求精、专注敬业,向价值型员工进化,化压力式管理为动力式管理。
邵医珈啡厅
四、个性化的岗位职责和绩效评价
邵医岗位职责根据个人岗位个性化制订,作为员工工作任务分配、工作绩效评价的依据,内容分为:工作概要、工作职责、工作标准、工作要求等。每位员工需与科室负责人书面签约,如换岗要重新签约。年度考核评价时,按个人岗位职责履行情况,按4、3、2、1分逐条量化评价和综合评价,并由科室负责人对每位员工书写评语和下一年度的期望,充分体现垂直管理、垂直评价,评价结果与薪级、职称晋升,岗位聘用挂用,以此促进员工在工作执行中的主动性,提高员工职业能力。
五、双轨制的职称评审制度
在邵医通过评审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资格称之为档案职称,还需达到医院任职年限、通过院内考试、资格认定审查委员会审核后才能聘用到院内职称。如医师类高级,又称Attending资格,需获副主任医师资格一年以上,完成一定工作量,通过疑难病例分析能力、临床操作能力、辅助检查结果分析能力、掌握学科新进展情况、科研和带教能力、专业英语水平等考核,才能取得院内Attending资格,兑现工资,授权相应的医疗服务权限,参与主诊医师竞聘。主治医师(FELLOW)分F1、F3、F5,住院医师分R1、R3、R5,每一级晋升都要符合条件,并通过院内考核。职称双轨制淡化身份、职称,注重临床能力,达到了激励职工的目的。
职称双轨制
六、新型、多样化的用人方式
邵医在国内首推医疗新角色--医疗辅助人员的应用,招聘有医学背景的毕业生,从事呼吸治疗师、口腔卫生师、医师助手、康复治疗师等相对单一的专业工作。2000年在国内最早推行高级专科护士(APN),如健康促进护士、疼痛管理护士。让专业的人做更专业的事,一方面提高工作效率,节约用人成本,另一方面 又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职工招录工作中自主性较强,启动“三位一体”模式,面试、笔试+应聘前试岗两周,组成联合面试小组进行评估后录用。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中,除全职引进外,对于医院某学科发展过程中需专家指导和咨询,又有相对固定的时间,但非全职引进人员,以柔性引进的方式录用。
短暂的邵医之行已结束,独特的邵医管理模式给了我很多启发,其先进的管理理念定将渗透到我今后的管理工作中,让我们一起不忘初心,逐梦前行,共谱中医院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