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本院“双下沉、两提升”工作的总结和思考

信息来源: 本站原创 发布人: 发布时间: 2018-03-02 : 访问次数: 1682

返回列表
字号: AAA

       对本院“双下沉、两提升”工作的总结和思考

       绍兴市中医院   周忠东

      “双下沉、两提升”工作是省委、省政府为促进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快速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使群众就近享受到较高水平的基本医疗服务的重大决策。2017年,我院积极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双下沉、两提升”工作的部署,以医联体建设为核心,对接省级医院,强化自身能力,联盟基层医院,提升基层能力,通过上靠下联,不断推进医疗资源按梯度下沉,促进分级诊疗就医新格局形成。下属各医联体成员单位人门诊服务数量、学科技术能力、医院管理氛围等均有显著提升。

         一、搭建平台:扩大医联体盟友团队,形成团体规模

       (一)通过“联大靠强”,缔造学科管理团队。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签约成为协作医院,确定了神经内科、消化内科、心内科、内分泌科、呼吸内科、放射科、外科、重症医学科为重点合作科室。8个学科已做好学科对接,并启动职能科干部分批轮训及护理骨干的业务进修,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专科技能。加盟省立同德医院的“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联体”,走出了“管理学邵医、中医学同德”、联大靠强“两条腿走路”坚实的一步;并于年底加入了由浙江省中山医院牵头组建的推拿、针灸和中西医结合康复三个学科的专科联盟。

       (二)通过“联县携区”,形成县区医联体团队。在县级层面:加强同新昌中医院的医联体建设,加大专家下沉力度,从原先1名专家下沉扩大到现在4个团队7名专家;再次牵手嵊州中医院,建立麻醉、放射、B超三个学科为重点的医联体合作。按照国家中管局的统一部署,与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中医院建立我市首个跨省中医医联体,并在国庆节前夕挂牌,开启了为期五年,以学科植入式帮扶、点对点带教等形式的对口帮扶工作。同时,医院重点着力于辖区周边的基层医院能力的提升,开展与越城区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面合作。目前已与斗门卫生院以及越城区卫计局下属的北海、府山、陶堰等7家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医联体,以“1+6”专科托管为基础,着眼于基层的基本服务能力和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从行政管理到专科建设全面推进,做好“公”“中”两篇文章。

         具体实践:细化医联体内部建设,推进务实举措

        (一)明确方案,完善医联体制度化管理。 制订了《绍兴市中医院医联体(双下沉)建设实施方案》和《绍兴市中医院对口帮扶贵州省务川自治县中医院工作实施方案》等2个具体方案,明确医联体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和形式、完善了管理组织和年度工作实施清单及今后方向,使医联体工作逐步进入常态化、规范化管理。

        (二)完善机制,务实推进多项举措。通过建立定期工作沟通、定期质量检查、完善双向转诊、学科(1+X)重点精准扶持、科教与适宜技术资源共享、特检影像绿色通道、医院文化共建挖掘、工作考核及经费保障等八大机制,推进各项工作。医联体(双下沉)协作单位间建立微信工作群,定期召开由工作协调小组成员、资源下沉重点科室以及基层医院对接科室联络人参加的工作沟通会议(一般一季度一次),细化双方合作具体内容及对接项目实施流程,及时沟通并处理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报前期合作取得成绩(转诊数据、工作量等),通过例会制度,不断完善加强医联体的团队合作;由医疗、质控、院感、护理四大职能部门联合对各乡镇卫生院医联体进行了一次检查,重点对医疗方面的核心制度落实情况、门急诊管理、围手术期管理、医疗文书质量;护理方面的药品管理、急救仪器操作、急救技能考核、消毒隔离、护理安全管理;院感方面的个人防护、医疗废物、注射室、口腔科、供应室等重点科室,以及重点环节B超室进行了全面细致检查。重新梳理了基层医院上转病人的住院、专家门诊、大型仪器检查、病理标本上送、晚间救护车派送等流程,使流程尽可能方便,体现医联体间的绿色通道作用;今年医院开展的所有国家、省、市级继教以及上级专家的讲座,都通过各种渠道通知医联体单位参加;在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时,也时刻关注医联体团队建设,提升基层中医药建设能力。                                  

       (三)帮扶精准,推出菜单式学科选择。结合我院特色,推出特色科室、特色团队,并根据对方医院需求,确定业务发展帮扶方向及科室。如针对陶堰镇卫生院未开设外科门诊小手术情况,采用由基层医院预约好病人和时间,由专家按照约定时间下沉做手术方式,节约了专家资源,也同时填补了该院技术空白,减轻了群众负担,真正体现了双下沉成果;并帮助指导该院开设了中医特色项目——冬病夏治。府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有的皮肤科带状疱疹治疗是优势科室,但后续的疼痛治疗比较薄弱,通过与我院的疼痛门诊结亲,强强联合,延伸了诊疗的深度,切实解决的患者的医疗需求。在急诊科的帮助下,富盛卫生院、蕺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几家单位分别开展了最新的急救护理技术、各种常见急危重症的抢救流程、以及熟悉急救仪器的使用等专项培训。内分泌科团队在原有的联合门诊基础上,通过现场带教、上门开班、联合示教等形式,对基层社区中心的专科医生进行业务帮扶,并以“基层糖尿病及并发症筛查技术评价项目”为载体,有效探索专科分级诊疗的新模式。嵊州中医院针对检验、放射和麻醉科的学科薄弱现状,提出的合作帮扶需求已在年底前落实。中医骨伤、针灸和推拿等特色学科,分别为富盛、北海、蕺山等院带去医和教的双重能力帮扶。赴黔团队通过急诊、重症医学、骨伤科、儿科等多学科义诊,信息化建设的对接,还以骨科和重症医学两个重点学科的医疗骨干植入式带教,帮助对方做强原有学科,新建重症医学科。

        以中医内科为主的富盛辂山养老院医疗帮扶团队,每月定期以咨询、问诊、体检、讲座等形式上门服务,作为医养结合及双向转诊的一种有益补充,每年优先接收转诊10多位住院病人,为养老院的医疗服务提供有效保障。

        分享成果:延伸医联体内涵影响,促进医院工作

      (一)提升了本院管理团队的全局意识、领先意识和综合能力。由于医联体对接我们采用的是以科室团队形式为主,而不是个人行为,这一方面体现了医院是一个整体,我们所有的工作,展示的是团队的力量,另一方面,也让团队人员能够充分认识到团队的力量,有更强的团队意识,维护整个团队利益。我院作为本市中医医疗、护理、科教等的龙头单位,应有充分的自信、全面的能力、特色的服务来引领联盟团队的发展,在深化医改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和更坚实的担当。

      (二)促进了本院业务学科带头人对业务突破和品牌树立的危机意识和营销意识。学科走出去和传带帮的模式,促使科室对自身能力有新的认知,只有高水平的学科队伍,才能撑起学科的一片天地,才能支撑学科持续发展,才能在各医联体盟友面前有底气。也通过对接,使这些科室认识到了自身发展中的短板,对于学科品牌的营造、吸引同行及社会的关注度等才有了更直接的体会。通过双下沉,促使科室着力培养了一批优秀青年人才,逐步形成了建设层次清晰、梯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团队。

      (三)有效带动了医院全面宣传和文化理念认同的融合。在双下沉过程中,医院积极加强各方面宣传,从医院、专科、专家等多方面多形式进行宣传,使本院各大专科、专家深入人心,而且通过专家个人微信等自媒体推送,与各医联体单位医生结对,进一步提升了医生、团队的社会形象,丰富了我院的宣传载体。医院开展的各项活动,如医师节系列活动、职工春晚、联合义诊等,均邀请医联体参与或与医联体单位共同组织,通过活动,逐步融合医联体间的文化理念和对医院整体的认同,为今后工作服务质量的同质化目标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努力目标:有效运用各类资源,实施精准学科对接

       (一)落实市政府办公室[2017]65号关于进一步推进“双下沉、两提升”工作的实施意见的要求,深入本院方案中八大机制的持续推进,促进医联体管理一体化的建设目标。在有限的合作框架范围内,利用好各方资源,精准学科对接帮扶。加强成员间的信息沟通,有效利用信息化手段,进一步优化双向转诊流程。

      (二)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各医联体成员单位的自媒体,进一步扩大信息推送渠道,集体发声,提高宣传实效,扩大医院知名度。

      (三)利用健康促进、公卫联动等主题工作载体,扩大盟友的参与面。将各基层医院合作,共同作为“五进”活动的主要场所,减少人力资源和医疗资源的浪费。

       (四)加强对“双下沉、两提升”工作的考核,细化对参与人员的工作要求,落实相关鼓励政策,管理牵头部门加强日常工作的动态管理。

 

 

                                 2018年3月2日